育兒專欄 三步驟!培養青少年的國際觀 Posted on 2018-05-302018-07-12 by admin 30 五月 兩年來,我們針對不同的老師、家長進行訪談, 詢問這些家長:「若只有一種能力能夠留給孩子,你希望留給他什麼能力?」許多家長提到希望留下來的能力例如:解決問題、獨立思考、團隊合作等,其中有一種能力是家長與老師普遍在意的能力,那就是「國際觀」。害怕孩子缺少國際觀,格局不夠大、沒有競爭力、畢業後無法掌握就業市場的趨勢,更甚之,因為缺乏國際觀而「無法走出去。」而在教導對世界無感的孩子,我們可以試試用以下的三步驟做法: 步驟一: 首先必須引發孩子對議題的興趣,例如:遊戲、網路上有趣的影片、互動遊戲等。透過模擬真實世界的情境遊戲,讓孩子直接感受與看見不同國家的觀點與立場,進而在現實生活當中,對其他國家、其他立場開始有所感受,引起孩子想要進一步了解的動力。 步驟二: 引起興趣、產生感覺後,第二步是讓他們試圖理解不同的立場。可以透過閱讀不同角度立場的報導或是書籍,讓孩子瞭解,金髮碧眼的外國人與來自東南亞的朋友,同樣是國際的一份子;國際新聞也不應只有來自美國的CNN或英國BBC,而是要同時打開阿拉伯國家的電視台半島電視台,理解不同世界的聲音。在過程中,孩子可能會接納彼此或排斥,這都很正常。但切忌將自己的意見成為孩子的標準答案,建立討論的空間,才能讓孩子能夠聆聽別人說話、尊重不同意見,「我不贊成你說的話,但我尊重你」,是最重要的溝通素養。 步驟三: 理解不同人們的立場之後,孩子可能對社會產生濃厚的興趣,接著是第三步,將孩子在書本中或是遊戲情境中的行為,帶到現實情境。透過角色扮演,感受到生活圈較少接觸的立場和角色,例如難民或社會弱勢者,藉由提問引導孩子,再利用相關體驗活動或新聞事件的補充,讓孩子深刻的感受到,遊戲裡的議題原來真實發生過。 所謂的國際觀,不只是英文很好,或看很多國際新聞。而是要能感受世界、積極思考、培養社會責任!但願透過家長與老師們的引導,讓孩子能夠試圖理解不同人、不同國家的感受與立場。 資料參考:玩轉學校 admin 讓大腦聰明學習的4大秘訣 議題討論:不要和孩子說「成績不重要」?